輸入外勞有利經濟民生 社會須理性看待與時俱進

政府宣布輸入2萬名建造業及運輸業外地勞工,最快下月(7月)接受申請,9月有外勞輸入。現代化的大都市發展,很難只憑藉自己的力量,引入資金、技術和勞動力都是必要的選項,而當城市發展了起來,市民將從中獲益,關鍵在於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制,依法保障好權益。香港是一座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城市,而且正面對嚴重的人口老化、勞動力流失等問題,社會必須以正確的心態看待輸入外勞的問題,否則不能解決香港未來發展所面對的樽頸問題。

建造商會正就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制訂行內指引,以微調及替代政府指引。
建造商會正就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制訂行內指引,以微調及替代政府指引。

香港本地正面對勞動人口持續減少的問題,本地勞動人口由2018年的368萬人,下跌至2022年的346萬人。疫後復甦的過程中,多個行業都出現人手短缺的問題,直接影響本地的生產和服務水平,對此市民大眾應該都有切身的體會。不僅市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各類服務質素受到影響,與經濟、民生發展相關的多個領域,都因人手不足出現了較嚴重的問題。

多個行業出現人手短缺的問題,主因是本地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,勞動力人口已經不足以滿足經濟、民生發展的需要。因此,香港目前的現實情況,並非如一些勞工界人士所說,只要提高薪金待遇,就能夠解決問題,而是整體性的人手短缺。即使個別行業提高薪酬待遇後,可以解決這些行業的一時之困,但也只屬拆東牆補西牆,將會導致其他行業出現人手短缺的問題。

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,香港的目標是要建設成為八大中心,包括國際金融中心、國際創新科技中心、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、國際貿易中心、國際航運中心、國際航空樞紐、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,以及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,將為大灣區、全中國,整個東亞地區,乃至全球提供高端服務,充當重要的角色,而非只為香港七百萬人口服務,因而有需要從周邊地區,乃至全球引入各類人才,補充足夠的勞動力。

舉例來說,香港目前其中一個重點發展的目標,是要發展出高科技產業,包括興建新能源汽車、先進半導體的製造業,而這一目標,除了需要有大批科研、科技人才之外,還需要有足夠的產業工人,以香港目前的勞動人口情況看,能夠只靠自己的力量,為產業發展供應足夠的人手嗎?香港已明確將發展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,這兩個項目,沒有足夠的人手,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地發展起來嗎?香港如果不能夠解決輸入外地勞工的問題,這些未來的發展大計,幾乎是沒有辦法變成現實的。

放眼周邊地區發展得較快的大城市,幾乎都需要引入大量的人才和人手。內地的一線城市如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廣州的發展過程中,如果沒有大量來自周邊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勞力參與建設,很難有今日的成就,日本東京、韓國首爾如果不是從周邊地區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,也不可能成為國際一流的超級大都市。新加坡是一個人力資源短缺的小國,也要靠輸入勞工,才能保持高水平的發展。

香港必須用正確的心態看待輸入勞工的問題,不應該將輸入外勞視為只會令本地勞工利益受損的政策,而應從香港整體發展和整體利益看待這一政策。合理地引入外勞,讓香港整體經濟發展了起來,才有可能全面提升本地居民的生活素質,讓每一位本地居民都能從中受益。

輸入外地勞工,並不等於就要降低對本地勞工的權益保障。正相反,在經濟、社會整體得到發展的過程中,對本地勞工權益的保障,也須不斷地完善和提高,而且,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,香港不僅要保障好本地勞工的權益,也須依法保障好來港工作的外地勞工的合法權益。但保障勞工權益的關鍵,在於完善法制,加強監督,而非一味反對輸入外勞。

香港擁有「一國兩制」的制度優勢,有大灣區規劃的政策優勢,應該用好這些優勢。一方面要更積極地融入大灣區,為本地企業、本地居民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,另一方面也要善用大灣區的資源,補香港之不足,輸入勞工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政策。輸入2萬名建造業及運輸業外地勞工,算是一個好的開頭,期望政府能從中累積經驗,不斷優化政策措施,為香港創造更好的未來。

最新文章